昨天獻上的是 Deep Purple 最近的歌曲,今天卻跳到了他們最初的成名曲,這的確是非常戲劇性的轉折。不過凡事都有開端,想要瞭解他們又怎能錯過這段創始時期?

1968 年,幾乎是在極力拼湊的情況下,Deep Purple 組成了。此時的主唱不是後來最有名的 Ian Gillan,而是 Rod Evans,貝斯手也不是 Roger Glover,而是 Nick Simper。

做為後來班底的鍵盤手 Jon Lord、吉他手 Ritchie Blackmore 和鼓手 Ian Paice 都是初次共事,只有主唱和鼓手兩人是從同團跳槽而來。雖然每個人之前都有組團或錄音的經驗,但其中並沒有創作主腦一類的人物,一段熟悉與磨合的時期應該是不可或缺的。

只是時不我予,他們的經費即將耗盡,於是除了原創歌曲之外,又翻唱了四首作品,在非常倉促與克難的情況下錄製了第一張專輯 ,當時主唱 Evans 甚至必須在裝載器材的貨車中過夜!誰又能想像得到,他們將來會成為全球唱片銷售量高達一億的傳奇樂團?

但在這艱苦的開端過後,他們其實非常幸運。美國的新唱片公司 Tetragrammaton 如獲至寶地與他們簽約,無論是專輯的包裝和宣傳活動都非常優渥,進而使他們的第一首單曲 Hush 在美國迅速竄紅,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績。雖說在家鄉英國並沒有同等的風光,但是做為初出茅廬的新秀,他們已經相當滿足了!

Hush 也是第一張專輯中的翻唱作品,因此以下特地嵌入原唱 Billy Joe Royal 的原曲,然後再接續 Deep Purple 的翻唱版本,以便讀者能夠依此順序聽清楚兩者之間的差別。


 


以下 Deep Purple 的翻唱版本是現場收錄的,不過其地點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竟然是花花公子雜誌創辦人休‧海夫納的宅邸!原來他也曾經年輕英俊過...



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 Deep Purple 眾人能在諸多性感美女 (雖說是基於當時的審美標準,不過許多依然十分耐看) 之間如常表演的穩健台風。

先將此片的歷史意義和趣味性置諸腦後,至此原唱與翻唱之間的差別應該很清楚了。唯一遺憾的是,在這段柔化的現場版本中,其他樂器與錄音室版本的差距都還差強人意,但 Jon Lord 的 Hammond 風琴卻從強勢變得極為軟弱。據我推想,這可能是他所慣用的幾台擴大機並不方便移到現場的緣故。

原曲不愧為傑作,即使當年僅在單曲榜上升到54名,依然能讓諸多後人賞識並且翻唱,不過出色的只有貝斯和歌手 Billy Joe Royal 兩者。Deep Purple 的翻唱則是充分顯現了 Hard Rock 樂手的紮實功力,鍵盤、吉他、貝斯、擊鼓都變得緊湊無比,音效也更加激進猛烈!即使在前三張專輯之後就離團的 Evans (後來在 80 年代與 Deep Purple 發生過法律糾紛),其表現也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Deep Purple 的組團雖然只是商業運作下的巧合,他們的成功卻絕非僥倖。當然,此時的他們還在摸索階段,也不知還要歷經多少人事更迭,距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遙遠。但沒有這樣的開始,也就沒有之後的步向輝煌!

直到今天, Hush 依然是他們演唱會中的常見曲目,可見儘管他們逐漸趨於專輯取向,也不再翻唱他人的作品,對於此曲的詮釋依然是非常滿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noctu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