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要播放的歌曲是 Things I Never Said,出自他們 2005 年的最新專輯 Rapture of the Deep,但在世界各地的原版中都沒有這首歌曲,只有在日本版特地加入以酬謝日本歌迷!

幸好在 2006 年推出的兩片裝巡迴演唱特輯中,又收錄了此曲的現場版,所以現在台灣市面上的「深紫魔戀」(Rapture of the Deep 譯名) 專輯一樣聽得到此曲。

Deep Purple 特別善待日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76 年的 Who Do We Think We Are 專輯就為日本特製了 Woman From Tokyo 這首歌曲。他們最著名的現場演唱專輯 Made In Japan 也是應日方要求而錄製的,這張 LP 黑膠唱片時代是雙唱片的專輯,到了 CD 時代又加上一些安可曲,赫然變成 3 片 CD 的容量。他們原先對這張專輯並沒有多大期望,誰知後來竟能成為單在美國就銷售量一百萬張的白金唱片!

善待日本當然不是無緣無故,日本一直是他們在美國與歐洲之後的第三大市場,而且多年來都十分歡迎與 Deep Purple 相關的藝人,就連衰到極點的 Glenn Hughes (請參見《厄運貝斯手》一文),也能在最落魄的時候多次從日本演唱取得溫暖。

日本人最喜歡的樂團其實還有 Asia 這當年的超級樂團。由此可見,這的確是一個重視「力與技」的民族,相對於其他民族,他們更崇拜強者、尊重力量,而且對於高超的技藝,並不會像有些民族一樣將其貶低為「奇技淫巧」,雖說這樣也有勢利與戀物的嫌疑,不過對他們的民族還是利大於弊的。

言歸正傳,就讓我們先聽以下的歌曲,其中的投影片包括 Deep Purple 歷年以來的成員,你都能認得出他們是誰嗎?



要談這首歌曲的風格,又不能不提另一個國家,也就是美國。自從美國吉他手 Steve Morse 在 1994 年加入之後,原本可說是英式搖滾團的 Deep Purple 已經融入了許多美式搖滾的風格。在有些歌曲,例如 Sometimes I Feel Like ScreamingRapture of the Deep 中,只會在副歌的部分聽到美式搖滾 (甚至是 Rap),但在 Things I Never Said 則是相當全面地貫穿首尾。

從一開始的前奏就聽得出融合樂 (Fusion) 的風味,主歌的 Riff 很明顯帶有美式的粗豪氣息,主唱 Gillan 的厚重唱腔也不像英式或歐式的偏重高亢 (他的嗓音其實已不再適合那種路線)。

但這是否就是全盤美化,完全摒棄固有的風格?我想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到了中段的部分,我們又聽到 Deep Purple 標誌性的吉他與鍵盤獨奏,尤其雖然是由 Don Airey 彈奏鍵盤,卻也像當年的 Jon Lord 一樣使用 Hammond 風琴,並且盡情地呈現了古典樂的風味。

重點在於,雖然融合了美式搖滾,他們並沒有失去最重要的緊湊與活力。像有些美國搖滾名團 (暫隱其名,以免遭人圍毆),為了追求流行,融入了過多的節奏藍調風格,即使在商業上更為成功,卻不再是經典搖滾樂迷所欣賞的對象。Deep Purple 則在吸收新樂風的同時依然有所堅持,如果樂迷們肯敞開胸懷聆聽的話,即使原本偏愛英式搖滾,也應該能夠體會這點!

其實搖滾樂本來就是美國起源的音樂類型,到了 60 年代才發生所謂的「英倫入侵」(British Invasion),Beatles、Rolling Stones、The Who 以他們所詮釋的搖滾樂征服了大西洋兩岸的無數樂迷,之後從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繼起的英倫名團也都非同小可,包括 Deep Purple 在內的重金屬三大先驅正是其中翹楚。可是以美國的廣大人口,音樂人才也是一直輩出,有的堅持傳統,有的另闢蹊徑,有的也向這些異國前輩學習,並沒有就此消沉不起。音樂無國界,有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又何必因為國家不同而刻意排斥?

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Deep Purple 在 90 年代初期已經開始向新進樂風取經,在引入 Steve Morse 之後,美式風格的融入同樣值得肯定。任何人都可以批評他們的新作不如當年的經典之作,但如果還是走舊有路線的話,又有什麼希望超越經典?而且如果數十年如一日,真的只能說是老而不死謂之賊了,現在這種走向,反而證明他們還有創新的能力與氣魄。

總之,希望每個參加台北南港演唱會的朋友們,都能秉持著開明的心態,不但為他們的經典作品歡欣無比,也對他們的新作不吝支持與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noctu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